【健康科普】严重可致死!这类感染要注意!

2025-02-24 08:27:30王琳文

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存在着一种看似不起眼,实则暗藏危险的疾病——类鼻疽。它的“身影”常常隐匿在被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污染的土壤与水源之中,人群对这种病菌普遍缺乏抵抗力,极易感染。


1740356596662232.png


类鼻疽主要通过人体破损的皮肤、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接触传播,其中又以皮肤接触和吸入病菌这两种感染方式最为常见。2015年全球类鼻疽年发病数估算为165000例,年死亡数为89000例。


类鼻疽的早期症状和感冒极为相似,很容易被误诊,这就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它几乎能侵犯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,其中,类鼻疽急性败血症约占60%,病死率超过30%,慢性感染病程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。海南省的数据显示,2009年以来,类鼻疽报道病例数开始增多,患者年龄主要在30~70岁,以41~60岁最多见,天气潮湿时发病数增加,高峰出现在8月和9月。而且,糖尿病患者、长期酗酒者、慢性肺疾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,都属于类鼻疽的高危易感人群。但别担心!只要我们了解它、重视它,就能有效防范。下面,让我们一同解开类鼻疽的“真面目”,掌握科学有效的防范方法,不给类鼻疽任何可乘之机!


一、危险因素


类鼻疽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、嗜酒、慢性肺疾病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,以及其他造成患者免疫力低下的因素,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。另外,从事农务,实验室的人员也可能于职业环境中被感染。


1740356687920801.jpg


二、如何识别


根据感染部位,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烧、头痛、局部疼痛或肿胀、溃疡、胸痛、咳嗽、咳血及局部淋巴结肿大。因与普通感冒类似,早期识别症状,及时就医,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。


1.jpg


三、治疗方式


1.治疗原则

类鼻疽总体治疗原则是早诊断、早治疗、足疗程和合理选择药物。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天然耐药性,包括青霉素、氨苄西林、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,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庆大霉素、链霉素,以及多黏菌素等;由于类鼻疽的临床治疗时间长,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可能对氯霉素、四环素、复方磺胺甲噁唑和β-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也会降低。


2.抗菌药物的选择

类鼻疽的抗菌药物治疗一般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为强化治疗期,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大量杀灭或抑制患者体内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,降低病死率;首选静脉注射头孢他啶,类鼻疽的抗感染治疗起效较慢,平均退热时间为9 d。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可作为重症感染的首选用药,并且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。

第二阶段为根除治疗期,目的是进一步杀灭残留细菌,并将感染复发的风险降到最低。首选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,疗程为3~6个月,防止类鼻疽复发。对于神经系统类鼻疽病例,建议延长根除治疗时间(≥6个月)。


四、预测后续病情变化


根类鼻疽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,其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。急性类鼻疽的病死率为20%~60%,类鼻疽败血症合并休克的病死率最高,类鼻疽的治疗周期长,经规范的强化和根除治疗后复发率仍在10%~30%,慢性类鼻疽患者的预后总体较好。类鼻疽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依从性差、根除治疗的疗程不足,以及多病灶感染及重症感染等。由于根除治疗阶段一般在院外完成,口服用药时间长,可能需要超过6个月疗程,患者依从性差,所以临床上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情况和症状、体征,监测肝肾功能及病情变化等,加强"医院-社区-家庭"的全病程管理和康复训练指导。


五 、预防措施


目前还没有针对类鼻疽的疫苗,市民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感染:

(一)对于类鼻疽高危人群,雨季应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土壤、水体,尤其存在外伤时。

(二)参加暴露于土壤或泥水的活动时,注意个人防护,例如佩戴口罩、手套,并穿上水靴。

(三)接触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后进行清洗或淋浴,及时用肥皂和水洗手。

(四)台风和暴雨期间人可因接触土壤、水及吸入被污染的空气而感染类鼻疽。在可行的情况下,台风和暴风雨期间应留在室内,接触前后应按照以上措施进行防护

(五)注意食物卫生,不要饮用未经煮沸或未经处理的水。


1740356813710779.jpg